内容提要
经济处于供求两弱局面,2014年经济将继续低速增长。2013年内外需均不乐观,全年进出口增速偏低,消费增速下滑,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劢力;供给端,工业增加值增速已连续两个月下滑,12月份PMI反映供给的生产指数也在走弱,表明需求的下降已经传递到了供给端。价格方面,PPI持续通缩,并丐四季度PPI回升幅度收窄,也表明了供需两弱的局面。未来企业将处于去杠杆去产能的过程中,需求将继续走弱。总体来看,未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预计2014年一季度经济增速较2013年四季度有所回落,全年GDP增速降至7.4%左右。
政策判断。2014年央行仍会维持目前的政策基调,维持适度偏紧的货币环境,以支持“去产能”和“去杠杆”的政策目标的实现,但不会过度收紧。
对策建议:(一)建议银行针对市场化程度不高、垄断性较强的客户重新评估其经营前景和信用级别,据此合理分配信贷资源,降低风险;(二)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建议银行依据自身优势,加快拓展境外人民币业务;(三)人民币持续升值将潜移默化地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建议银行关注有核心技术的出口企业的发展,尽快淘汰出口附加值地的企业。
2013年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及2014年展望
一、主要经济金融指标分析
(一)经济指标分析
1、GDP增速7.7%,实现政府调控目标
初步核算,2013年实现GDP 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幅比2012年仅回落0.1个百分点。全年经济增速平稳,四个季度的GDP增速分别为7.7%、7.5%、7.8%,和7.7%。
投资仍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2013年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4.4%、50%和-4.4%。但从季度数据看,投资的拉动作用在下降,而消费的拉动作用在上升。
图1: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增速走势
2、2013年工业增加值增速略有回落
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增幅比2012年回落0.3个百分点。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速的走势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二季度增速大幅下滑后,年中一系列“稳增长”政策逐步实施后,增速在三季度显著回升。四个季度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9.5%、9.1%、10.1%和10.0%。
2013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7%,比11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
图2: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
3、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略低于2012年
201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36,52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9.6%,增幅比2012年回落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2%,增幅比2012年回落0.1个百分点。
基建投资及房地产投资增速显著高于2012年,有力支撑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2013年制造业投资147,370亿元,同比增长18.5%,增幅比2012年回落3.5个百分点;基建投资93,536亿元,同比增长22.9%,增幅比2012年回升7.7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86,013亿元,同比增长19.8%,增幅比2012年回升3.6个百分点。从占比看,2013年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3.7%、21.4%和19.7%,与2012年相比,制造业投资占比下降0.6个百分点,基建投资占比回升0.6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占比没变。
图3:固定资产、房地产开发及民间投资累计增速
2013年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74,79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3.1%,增幅比2012年回落1.7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2.7%,增幅比2012年回落0.7个百分点.
4、2013年实际消费增速略低于2012年
201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380亿元,同比增长13.1%,增幅比2012年回落1.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增幅比2012年回落0.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主要是居民收入增长缓慢造成,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0%,较2012年回落2.6个百分点。
2013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6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6%,增幅比11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增幅比11月份回升0.4个百分点。
图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增速及累计增速
5、2013年CPI小幅上涨,PPI处于通缩之中
2013年,CPI同比上涨2.6%,涨幅与2012年持平;PPI同比下降1.9%,跌幅比2012年扩大0.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0%,跌幅比2012年扩大0.2个百分点。
12月份,CPI同比上涨2.5%,涨幅比11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PPI同比下跌1.4%,跌幅与11月份相同,PPI已连续22个月负增长,表明工业品价格处于通缩之中;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跌1.4%,跌幅比11月份收窄0.1个百分点。
12月份CPI同比涨幅显著收窄,主要原因是翘尾因素的影响由11月份的0.7个百分点降为0,因此,剔除2012年基数的影响,新涨价因素对12月份CPI的影响要大于11月份。主要表现为在季节性因素带动下,12月份食品价格开始显著反弹,非食品价格中,除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环比下滑外,其余项目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图5:主要物价指数(上年同期=100)当月变化
6、2013年进、出口低速增长,贸易顺差大幅扩大
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4.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6%。其中出口2.2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9%,增幅与2012年持平;进口1.9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3%,增幅比2012年高3个百分点;贸易顺差2,597.5亿美元,比2012年多286.5亿美元。
双边贸易中,我国对欧盟、美国、东盟贸易实现增长。2013年我国与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额分别为5,590.6亿和5,210亿美元,分别增长2.1%和7.5%;对日本的贸易额为3,125.5亿美元,下降5.1%;欧美日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3.5%,同比下滑1.7个百分点。同期,我国对东盟、南非进出口额分别为4,436.1亿和651.5亿美元,分别增长10.9%、8.6%。
2013年12月份,出口2,077.42亿美元,同比增长4.3%,增幅比11月份回落8.4个百分点;进口1,821.02亿美元,同比增长8.3%,增幅比11月份高3个百分点;贸易顺差256.4亿美元。12月份出口增速较11月份大幅回落,其原因一方面是2012年12月份的出口同比上涨8.3%,基数过高;另一方面是11月份出口增速被怀疑因套利而进行的虚假贸易活动而被夸大,为此,2013年12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通知将加强贸易融资监管来遏制不正常的外汇跨境流动。
图6:当月进出口额、同比增速及贸易顺差
7、2013年各月PMI均在50%以上,显示制造业扩张平稳
2013年12月份中采制造业PMI指数51.0%,连续15个月处于50%以上的扩张区,显示2013年制造业扩张平稳。
但从环比看,制造业下行趋势显现。12月份PMI比11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为4个月来的最低,也是7月以来首次下降。分项指数普遍回落,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采购量指数扩张放缓,但仍处于相对高位,表明企业生产经营依然平稳;购进价格指数微升,显示需求有所好转,但未构成趋势性变化;生产指数53.9%,新订单指数52%,缺口较大,显示需求扩张仍跟不上产出扩张;原材料库存指数与产成品库存指数加速收缩,显示企业补库存动力衰减。
8、克强指数(“克强”指数由三种经济指标构成——新增工业用电量、新增铁路货运量和新增银行中长期贷款。在花旗银行编制的李克强指数中,铁路货运占25%,银行贷款占35%,用电占40%。)
(1)2013年工业用电量增速大幅反弹 201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5.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增幅比2012年回升了2个百分点,结束了自2010年以来增速逐年走低的局面。其中,工业用电量3.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增幅比2012年高2.8个百分点。表明工业用电量依然是带动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最大动力,用电量的波动与工业的生产形势有很大关系。
图7:月度供应用电量及增速
由于当前经济仍处于弱复苏状态,而且管理层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因此,国家能源局预测,2014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5.72万亿千瓦时,同比仅增长7%,低于2013年。
(2)2013年铁路货物发送量与2012年持平
数据显示,2013年,国家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32.16亿吨,与2012年持平;货物周转量完成26,845.58亿吨公里。大宗商品方面,2013年,国家铁路煤炭运量完成167,858万吨,石油运量完成12,740万吨,粮食运量完成10,448万吨,化肥及农药运量完成8,339万吨。
(3)2013年中长期贷款占比大幅高于2012年
2013年中长期贷款4.59万亿元,比2012年多1.72万亿元,占新增贷款的比重为51.6%,比2012年高16.6个百分点。2013年底,中长期货款余额39.9万亿元,同比增长13.0%,增幅比2012年提高4.05个百分点。
表1:2011-2013年各月新增中长期贷款 单位:亿元
图8:2011-2013年各月新增中长期信贷比较
(二)金融指标分析
1、2013年货币增速平稳
2013年末,M2余额110.6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分别比11月末和2012年末低0.6个和0.2个百分点;M1余额33.73万亿元,同比增长9.3%,比11月末低0.1个百分点,比2012年末高2.8个百分点;M0余额5.86万亿元,同比增长7.1%。全年净投放现金3,899亿元。
图9: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余额同比增速
M2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是:12月外汇占款下基础货币投放减少,银行间市场利率飙升和信贷季节性回落也制约着货币创造,广义货币增速快速回落。受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同比增速回落影响,M1同比增速小幅回落。
2、2013年存款增速较2012年明显提高
2013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04.38万亿元,同比增长13.8%,比2012年末高0.5个百分点。主要是2013年年底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显著回升,财政存款季节性投放,促使存款总量显著增加。
2013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2.56万亿元,同比多增1.7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5.49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50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768亿元。
图10:人民币存款余额及同比增速
3、2013年新增人民币贷款8.89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占比51.6%
2013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71.90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分别比11月末和2012年末低0.1个和0.9个百分点,创2006年以来新低。
图11:当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及贷款余额同比增速
2013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8.89万亿元,同比多增6,879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4.59万亿元,短期贷款4.19万亿元,票据融资896亿元,分别占全部新增信贷比例为51.6%、47.1%和0.01%,中长期贷款占比比2012年大幅提高16.6个百分点,短期贷款占比下降8.5个百分点,票据融资占比下降5.5个百分点。
图12:各月人民币新增贷款的结构变化
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825亿元,是2013年内的最低月度新增贷款规模。年末信贷规模缩水的常规原因是部分长贷会顺延到下年初发放;另一个因素是资金利率在年末高企,抑制了资金需求。
4、2013年人民币逆势升值
2013年12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0969,年内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1%。从BIS(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来看,2013年主要国家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最高的就是人民币,其次是欧元、美元和英镑,其他国家货币均处于贬值状态。
表1 2013年主要国家货币实际有效汇率升贬幅度
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GDP增速较高。虽然我国经济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但总体运行状况仍好于美欧及新兴市场国家,且外贸顺差维持较高水平;另外,我国的利率水平高于主要国家。
2014年人民币升值压力仍然存在。虽然美国在2014年逐步退出QE及国内经济继续弱势增长,或将降低资金流入压力,但中外利差仍将继续维持,2014年1月9日,欧洲央行召开的货币政策会议决定将欧元区主导利率维持在0.25%的历史最低水平不变;美联储虽然将在2014年上半年缩减QE规模,但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联邦基金利率仍可能维持在0-0.25%的超低利率水平,而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境内外利差的存在对外围资金构成较大吸引力。
图13: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
二、2014年经济运行趋势分析及预测
(一)经济处于供求两弱局面,2014年经济将继续低速增长
2013年内外需均不乐观,全年进出口增速偏低,消费增速下滑,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供给端,工业增加值增速已连续两个月下滑,12月份PMI反映供给的生产指数也在走弱,表明需求的下降已经传递到了供给端。价格方面,PPI持续通缩,并且四季度PPI回升幅度收窄,也表明了供需两弱的局面。未来企业将处于去杠杆去产能的过程中,需求将继续走弱。总体来看,未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预计2014年一季度经济增速较2013年四季度有所回落,全年GDP增速降至7.4%左右。
(二)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在19%左右
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近十年首次低于20%。从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走势看,上半年增速逐月下降,年中“稳增长”政策开始实施,显著拉动了三季度投资,增速止跌趋稳,但四季度缺乏新的刺激政策,且融资成本大幅上升,增速显著下滑。在没有新的稳增长政策出台的情况下,预计未来几个月的投资增速仍将继续回落。但鉴于“稳增长”的需求仍在,全年投资增速大幅下行的可能性不大,预计2014年投资增速在19%左右。
从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大组成部分来看,基建投资自2012年起作为政府稳定经济的主要手段,其在2014年仍会维持相对平稳的增速,但高基数以及政府预算管理进一步严格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基建投资的进一步加速,预计基建投资增速较2013年会有小幅回落;2014年外需好转以及企业盈利状况的好转会对制造业投资回升起到稳固作用,但产能过剩以及社会融资成本过高带来的企业“去杠杆”均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制造业投资,预计2014年制造业投资增速将略低于或持平于2013年;近几个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下降,而待售面积增速则维持高位,这将抑制未来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另外,房产税的推广、央行偏紧的货币政策基调都会导致房地产投资的下降,预计201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延续2013年三季度以来的回落态势。
(三)2014社会融资总规模将小幅增加,融资结构将保持稳定,新增信贷预计在9.5万亿元左右
表外融资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融资规模创新高。2013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7.29万亿元,比2012年多1.53万亿元,创年度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全年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为51.4%,为历年最低水平;金融机构表外的融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规模达5.17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29.9%。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分别增加2.55万亿元和1.84万亿元,均为历史最高水平。但由于2012年社会融资总额的规模已经很大,2013年社会融资总规模仅比2012年增长9.7%,增幅比2012年低13.2个百分点。
受央行监管的影响,预计2014年社会融资总规模在18万亿左右,略高于2013年。一方面,监管层对银行表外融资的规范与监管将制约社会融资总量的扩张。在央行的监管下,2013年下半年的社会融资总规模明显少于上半年。上半年社会融资总规模为10.15万亿元,同比增长30.6%;下半年为7.14万亿元,同比下降10.7%(2012年上半年7.78万亿元,下半年7.99万亿元)。2014年监管仍将继续,但力度不会继续加大,这点在央行近期的言论中有所体现。央行1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表示,2013年央行“基本达到调控目标要求”,未来一年中,将使货币条件既不太松也不太紧;另外,他还表示影子银行是“市场的产物、金融创新的产物”,会对相关的影子银行业务加强监测、分析,积极引导它向好的方向发展,监控其风险。这种相对缓和的定性与2013年上半年对于影子银行的态度有明显区别。另一方面,对影子银行资金需求较大的房地产投资和政府投资2014年增长都会比较平缓,对社会融资的需求并不旺盛。总体来看,2014年社会融资总规模将会比2013年略有增加,但增幅不大。
2014年预计信贷和非信贷占比基本保持平稳,但非信贷融资中的各种方式将发生此消彼长的关系;虽然IPO已重新启动,但由于经济复苏缓慢,大规模融资行为难以发生,股票融资不会显著增长;债券融资利率水平较高,增长也相对有限;随着监管部门对通道业务的限制,融资性票据增长也机会不大;但委托贷款有可能会持续增长。信贷规模不会显著扩大,预计2014年新增信贷在9.5万亿元。首先,实体经济的内生性增长动力仍然不足,经济仍处于结构调整之中,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并不旺盛;其次,在利率市场化加快、居民投资选择增加的大背景下,银行存款增长放缓是大趋势,预计2014年人民币存款仍将缓慢增长,难以支持贷款的扩张。
(四)2014年CPI将温和上升
CPI的涨幅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上一年价格的涨幅对本年度的影响,即翘尾因素的影响;二是本年新涨价因素的影响。
由于2013年各月CPI的涨幅均不大,翘尾因素对2014年CPI各月的影响也比较小,初步测算,仅5、6、7三个月较大,但也都没超过2个百分点。
表3 2014年各月翘尾因素对CPI的影响
就新涨价因素来看,食品价格方面,粮食供给充足以及温和天气状况使得食品价格周期尤其是猪周期有望保持平稳。同时,在2014年整体货币政策稳中趋紧的情况下,食品中的粮食以及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并不高,并且从猪粮比等指标来看猪肉价格在2014年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并不大;房价2014年显著回落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可能大幅上涨,资源品价格改革也将继续小步推进,居住类价格将维持2013年的刚性小幅上涨。总体来看,2014年CPI的涨幅预计在3.0%左右。
2014年PPI将微弱回升。首先,在国内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PPI难以显著回升,截至2013年12月份,PPI已连续22个月负增长。其次,2014年货币政策偏紧,这也注定了PPI难以因货币因素的放量而大幅回升。第三,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在很大程度上压低了进口能源及原材料的价格。总体来看,2014年PPI同比涨幅会小幅回升0左右。
(五)2014年出口将延续2013年的弱势增长
2014年我国出口形势整体向好,但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就有利因素而言,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首先,2014年全球经济
将延续2013年下半年以来的回升态势,增长动能进一步回升。2014年应是全球经济“筑底企稳”回升年,多数经济体将好于前两年。IMF、OECD、联合国对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均为3.6%,好于2013年。这将有利于我国出口的增长。从2013年我国对美欧日出口的形势看,对日贸易额不断下滑,中日两国的“政冷”必然导致“经冷”,在中日政治“大是大非”问题没有得到良好解决的情况下,中日贸易难以好转,预计2014年对日出口仍将继续2013年的下滑态势。随着美国经济的继续复苏,2014年我国对美出口将继续维持2013年的增速。虽然欧债危机仍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但欧洲主要经济体向好的局面也愈发明朗,2014年我国对欧贸易的增速将会继续回升。新兴经济体经济结构存在突出矛盾,国内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动力趋弱。部分新兴经济体2014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预计我国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难以出现显著增长。其次,国内对外贸易领域改革与支持政策不断落实深化。2013年7月份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措施,如便利通关、整顿进出口环节经营性收费、发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中小民营企业出口提供融资等等,未来政策效果将不断显现;商务部将会完善服务贸易政策体系,对符合条件的“营改增”行业服务出口实行零税率,有望推动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尤其是,上海自贸区成立将会促进该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同时强劲拉动周边地区进出口增长。随着《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的落实和金融配套作用的发挥,中国的对外贸易便利性将得到大幅提高,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更加自由,贸易规模也将再上一个台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途径更加畅通,社会生产力也会随之日益增强和扩大。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合理地实现资源的配臵和利用,分享全球一体化的广阔市场,有助于中国内需和外需的扩大、产能的升级和结构调整,给中国未来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欧美等发达国家主导推动新一轮贸易谈判,以服务贸易与国际投资为主的跨区域贸易合作标准与规则明显高于WTO协议框架,我国在新一轮区域自由贸易谈判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我国通过加强双边和多边自贸区建设来化解这一不利形势,尤其是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出口便利化政策的落实。其次,国际贸易增长缓慢,不利于我国出口。当前国际市场争夺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形式更趋复杂,难以辨别防控。世界贸易组织最新报告中把2013年贸易增长预期从之前3.3%降低到2.5%,2014年预期值从5%降低到4.5%。第三,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将凸显。2013年在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升值7.18%,使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显著下降。2014年人民币仍存在升值压力,升值对出口的影响仍将继续存在。另外,我国劳动力、土地成本持续上升,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影响出口企业产品竞争力和出口积极性。
综合来看,2014年我国出口增速较2013年有所提高,但难有显著改善。预计2014年出口将增长9%左右,进口将增长7.5%左右。进出口贸易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外贸顺差3,100亿美元左右,国际收支保持小幅顺差。
三、未来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点及政策判断
(一)未来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点
1、经济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高融资规模并没有换来高经济增速
虽然2013年社会融资规模创年度历史最高水平,但GDP增速创近10多年以来的新低。这其实是当前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货币表现。资金过多地流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以及僵尸企业,而由于这些行业或企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对利率相对不敏感,高利率的影子银行对正常的企业和居民贷款产生挤出作用,减少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
2、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较低,企业长期投资活动不积极,经济增长乏力
2013年全年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5.1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7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34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占比全年水平为45.26%,仍然低于50%的分界线水平。制造业PMI、制造业投资、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利润等指标增长形势不乐观,也预示着未来非金融企业长期的投融资活动不活跃,经济弱复苏的局面还将持续,经济活力尚未被激发出来。
(二)政策判断
2014年央行仍会维持目前的政策基调,维持适度偏紧的货币环境,以支持“去产能”和“去杠杆”的政策目标的实现,但不会过度收紧。原因如下:首先,在“去产能、去杠杆”的调控目标下,经济存在下行压力。对于央行来说,为维持实体经济的平稳增长,不易过度收紧货币政策。其次,2013年年中以来,两次“钱荒”事件导致实际利率大幅拉升,给实体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为此,货币政策也不易过度收紧。第三,虽然近期审计署公布的地方债务水平整体看来风险可控,但是2014年和2015年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偿还的高峰期,地方政府借新还旧、再融资的压力较大,加之地方融资平台自身产生现金流的能力较弱,若过度收紧货币,将不可避免导致流动性风险上升。
从推进金融市场改革方面来看,央行近期表示:“大力推动金融改革,切实维护金融稳定,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争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意味着2014年金融改革的步伐将会加快,利率市场化、民营银行设立、存款保险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将会迈上一个新台阶,同时要在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控制金融风险,防止地方债、影子银行等成为改革进程的掣肘。
四、工作建议
(一)建议银行关注企业债务重组的动向及融资需求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三中全会《决定》已经明确了去杠杆路径:以企业部门首当其冲,尤其对于处于上中游的企业部门,去过剩产能、淘汰生产效率低下的亏损企业将成为本次去杠杆的基调。另外,收紧影子银行及减少流动性释放也将成为一种催化剂,融资成本高企将迫使企业在提高生产效率和债务重组(及其他方式)中进行抉择,变相推进企业部门债务问题的解决。建议银行关注本轮债务重组中,企业存量债务的解决方式,防范逃费债务的行为,以及融资需求。
(二)建议银行针对市场化程度不高、垄断性较强的客户重新评估其经营前景和信用级别,据此合理分配信贷资源,降低风险
三中全会《决定》强调了两点:一是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提高政府财政的透明度。前者意味着资源将在市场机制下逐步向生产效率高的部门和企业倾斜;后者意味着政府为企业提供隐形担保的可能性将下降,部分享受政策扶持的企业、垄断型企业、高杠杆企业以及资源环境消耗型企业的信用将下滑,融资成本上升。建议银行针对市场化程度不高、垄断性较强的客户重新评估其经营前景和信用级别,据此合理分配信贷资源,降低信贷风险。
(三)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建议银行依据自身优势,加快拓展境外人民币业务
虽然2013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主要是人民币强势升值推动的,但是从本质上看,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是与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相匹配的,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趋势是必然的。建议银行依据自身所拥有的优势以及业务强项,加快开拓境外人民币业务。
人民币国际化,将带动实体企业“走出去”,建议银行积极研究大型“走出去”企业对境外借款、境外项目贷款等业务需求,扩大涉外人民币保函业务、出口买方信贷等业务;深入中小企业了解实际融资需求,为企业推介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
(四)人民币持续升值将潜移默化地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建议银行关注有核心技术的出口企业的发展,尽快淘汰出口附加值地的企业
人民币升值不是偶然现象,其本质原因是国内市场巨大,工业处于加速期,工业门类齐全、生产配套能力强,经济增长前景好于国外。2012年人民币对美元仅微弱升值0.25%,2013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09%,预计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仍将升值3%左右。而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远比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大,2012年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2%,2013年为7.18%。人民币这种长期稳定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逐步淘汰生产效率低、附加值低的企业;而那些自主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的企业将逐步脱颖而出。建议银行分析研究客户的特点,对具有核心技术的客户加强支持与合作,逐步淘汰附加值低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