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启示 广东结构性“用工荒”待解: 技能型人才需求创新高 责任编辑:孙文涛
 
广东结构性“用工荒”待解: 技能型人才需求创新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04.05  

  3月29日,深圳市2017年人才引进业务开始接受申报,一个令不少人感到欣喜的变化是,今年深圳专门为年轻化、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开启“绿灯”,符合一定年龄条件的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类的高级工和技师等,均可享受直接引进政策优惠。

  这也是当前技能型人才短缺,各地积极“抢人”的一个缩影。昔日借助人口红利优势获得快速发展的中国制造业,如今在谋求加速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正遭遇技能技术人才不足的挑战,这在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广东更有着直观的表现。

  近日,广东省人社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供的一份资料更指出,根据2016年末的监测数据显示,广东省内企业对技能技术人员的需求占用工需求总数比重达18.2%,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这一需求也达到该省近年来的最高水平。

  这种结构性“用工荒”显然有待解决。现实中,广东省内各市近年亦开始重视和有所行动。比如,东莞提出将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将开展定制化机器人应用技能型人才培训等;佛山则正加快推进广州大学城卫星城建设,欲借势“广佛同城”引进人才; 广州亦不断调整积分落户政策,向“技术能力”倾斜,尤其是高技能人才。

  这场以技能技术人才培育和引进为核心的“竞赛”,能否重塑广东人才红利?

  产业升级暴露人才供需失衡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企业对技能技术人员的需求逐步上升。”广东省人社厅在一份资料中说,2016年末企业技能技术人员占比上升0.2个百分点,同时企业对技能技术人员需求占用工需求总数比重达18.2%,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达到近年最高水平。

  这种强烈的需求也直观反映在现实劳动力市场上。以制造业发达的佛山南海为例,该区春节后举办的一场制造业专场招聘会上,技能人才需求的占比超过50%。

  不过,企业需求增加的同时却遭遇技能型人才招聘难的困扰。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研发现,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的背景下,诸多制造业企业难以招聘到足够的、符合要求的技术工人。同时,技术工人工资也水涨船高,近万乃至上万月薪已是常见“价码”。

  “我们每周参加两场招聘会,但过完年到现在,技工还是没招够。”东莞市蓝创捷特佳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曾建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当前该企业技工缺口约20%,“影响肯定很明显,比如原本几分钟就解决的问题,由于技术人员不够,就可能得花一两个小时”。

  “复合型技能专才缺口较大。”佛山市另一制造业发达地区,顺德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统计发现,今年春节后该区企业用工缺口中专业技能人才约占四成,需求量同比上升6%,并呈现出由家电、机械等传统制造业,向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蔓延的趋势。

  广东省人社厅的监测数据也反映出技工短缺的态势,2016年四季度广东人力资源市场的求人倍率(需求数与求职数之比,数字大于1说明人才供不应求)整体为1.07,其中技工为1.42,表明技工的需求矛盾相对更大,并且该比例对比前两年有所上升。

  这种矛盾直接指向技能型人才供应上的不足和失衡。早前,广东省总工会副主席杨敏在一场网络访谈中曾表示,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正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型,产业升级后劳动力的素质还跟不上转型的需求,就会出现招工难的情况。

  多地重视转型人才支撑

  “从我自己的调研来看,这一劳动力供求矛盾确实存在,政府应极力避免技能型人才短缺拖产业转型升级的后腿。”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中心主任丁力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发现,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思路的进一步明晰,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开始得到更多地方政府的进一步重视。

  仍以佛山为例,作为珠三角制造业重镇,该市提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等目标,其人才战略是建设“广州大学城卫星城”,筹谋借势“广佛同城”从广州引进高端人才。上世纪70年代初,广州就有一批工程师在周末“流动”到佛山,为当地企业提供帮助,被称为“星期六工程师”,如今佛山希望进一步复制此模式。

  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对技能型人才的重视则体现在落户政策的倾斜。2016年底新修订的《广州市积分制入户管理办法》中,就对“技术能力”指标及分值调整,明确部分职业工种可予加分。此外,也有一些城市致力于在子女教育、住房和医疗等方面直接提供或引导支持企业提供更优厚条件,希望留住并吸引更多技能型人才。

  这也意味着,一场人才竞赛似乎就此展开。从各地的政策方向来看,这场竞赛的关键点集中在如何“留人”、“抢人”和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育上。

  丁力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从全国范围内的产业转型趋势来看,广东技能型人才还将面临着省外争抢分流的挑战,这更要求政府在提供更好发展环境“留人”之余,对外还要加强人才吸引力度,对内则还要加快培养人,“既着眼当下,又谋划长远”。

  事实上,广东省内多地亦开始有所“长远谋划”。以东莞为例,该市3月初出台的《东莞市人力资源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就提出,加快建立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培养体系,还要实施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定制化机器人应用技能型人才培训,加快培育机器人行业人才等,争取到2020年力争技能人才总量达100万。

  3月17日广州发布的《广州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征求意见稿)则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要达19-20万人,并将推动职业教育规模结构优化,以更加符合广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

  丁力分析,技能型人才的培育无非来自两方面,一是企业内部培育,二是社会培育。但现在这两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企业方面,当前明显存在人才培养“掉队”的现象,原因很简单,中小企业无力承担或不愿进行如此长周期、高风险的投入。

  “政策着力点应是解决企业积极性问题,并帮企业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丁力说,不妨参考国外经验,对进行人才培养的企业给予税收抵扣或奖补,不要“雷声大、雨点小”。

  对于社会培育方面,多位受访企业家和学者认为,当前技能型人才的培育与企业需求存在“两张皮”现象,教育模式和机制体制僵化,市场对接能力太差,导致人才结构失衡,难以有效为转型升级做出应有贡献,丁力认为,这种二元分割的情况,可能是除科研成果转化之外,另一个困扰转型升级,必须加快破解的难题。

  “我认为当前最关键的是要先解决学校培育出来的人‘能用’这一问题。”曾建华说。

    
下两篇: 江苏部署制造业大提升 每年须为企业降成本超1000亿元
上海5招促制造业升级 将申报“中国制造2025”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