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布局 天津自贸区2016年成绩单即将出炉:三大片区增长强劲 责任编辑:孙文涛
 
天津自贸区2016年成绩单即将出炉:三大片区增长强劲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02.20  

  天津自贸区2016年成绩单即将出炉。

  在经济建设层面,虽未公布全区经济数据,但天津自贸区三大片区的中心商务区、机场片区和东疆片区先后公布了相应数据,都实现了较快增长。

  其中,中心商务区2016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约310亿元,实现连续两年翻番;东疆片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亿元,增长33%;机场片区,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1704.5亿元,增长11%。

  深化改革层面,2016年《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90项改革任务全部启动,175项制度创新举措,151项落地实施,9项制度创新成为国家复制推广试点经验。

  在国际贸易形势更加难以预测的当下,天津自贸区的发展路径,将为后续即将挂牌的第三批自贸区提供重要经验。

  三大片区均实现较快增长

  在天津自贸区中心商务区2017工作会议上,该区管委会主任郑伟铭表示,中心商务区2016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约310亿元,实现连续两年翻番,比上年净增约156亿元,分别占天津市生产总值增量的10.5%和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增量的21.4%,

  东疆片区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亿元,增长33%;其中出口15亿美元,增长30%。

  三个片区中经济体量最大的机场片区,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1704.5亿元,增长11%;工业产值1755亿元,增长14%。值得一提的是,相比2015年末,机场片区在2016年末实现进口总额由负转正,且实现对外投资约95亿美元。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研究员薄文广认为,在国际贸易乏力的大背景下,天津自贸区进出口贸易,尤其是进口的快速增长,有赖于自贸区本身的制度创新和跨境电商的发挥,而且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化,天津自贸区在华北地区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

  天津市滨海新区统计局统计调查中心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当地统计部门在统计数据时以区域四至范围为界,而空港经济区已开发面积与机场片区面积基本一致。一位机场片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也同意这一观点,他表示,机场片区的管理部门依然是天津港保税区和空港经济区,目前机场片区的数据与空港经济区差别不大。

  在维持较好的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天津自贸区一直强调的功能集成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也在2016年进一步明晰。

  其中,重点发展以金融创新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中心商务区,全区已聚集金融及类金融机构1100家,涵盖了几乎所有金融细分业态,合计注册资本金超过2600亿元,管理资产规模超过2万亿元。金融业对区域增加值的贡献超过90%、税收贡献65%左右、投资贡献85%以上。

  定位国际航运中心和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的东疆片区,则实现了全年新增国贸及结算类企业1000多家,融资租赁保持全国领先。

  服务京津冀仍是今年重点

  对于天津自贸区各功能区而言,如何在原有定位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将是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在天津市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自贸区要“立足京津冀”、“主动向京津冀延伸服务”的提法多次出现。而自贸区三大功能区所在的滨海新区则提出,要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要打造京津冀金融合作示范区、国际产能合作先导区和高端制造合作平台。

  对此,各区都有自己的相应计划。

  中心商务区表示,要加快建设成为京津冀企业总部集聚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核心区和天津服务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微中心。

  定位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机场片区,提出争取全年落户京冀项目400个,内资到位300亿元、外资到位20亿美元的目标。

  东疆片区则要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接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吸引龙头企业总部、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总部入驻,积极承接央企二级总部、后台服务和民企总部落户。

  如何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发挥自贸区示范引领作用,同样是下阶段工作的重点。

  郑伟铭表示,如何在突出跨境金融特色的同时,有效防范资金外逃、非法集资、逃汇等风险,仍是尚未破题、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在各项改革任务全部启动的2017年,如何落实制度创新,则被认为是更深层次的自贸区发展新动力。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恩专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天津自贸区175项制度创新举措,已有151项举措落地实施。目前,自贸区正处在从主抓覆盖多个维度的制度创新,到落地落实创新举措的转换时期,预计这将会持续3到5年。

  薄文广则呼吁,与国外单纯关注贸易问题的自贸区不同,我国的自贸区还承载着探路深化改革的作用。在制度创新的落实阶段,需要更多、更细的保障措施,才能确保制度创新在产业发展中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下两篇: 京冀打造产业协同“升级版”
制造业重镇空间资源告急 东莞“倍增计划”扶持重点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