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报告 第六十六期专报信息 责任编辑:王若蕾
 
第六十六期专报信息
 
本港综合  2015.10.16  

  目 录

  1.工信部与上海市政府合作 推进中国制造2025落实

  2.发改委布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强调并非建“产业园”

  3.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试验方案获批

  4.安徽建票据贴现中心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5.广东“互联网+”五年计划发布

  工信部与上海市政府合作 推进中国制造2025落实

  《上海证券报》 2015年10月12日

  10月12日从工信部获悉,工信部部长苗圩10月12日赴上海出席上海市委党校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专题研讨班并作《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 加 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专题报告。苗圩介绍了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推动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工作,并对加快推动上海产业创新转型发展提出建议。

  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与上海市部的合作,专题讲座后,苗圩部长与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四新”经济实践区建设促进上海产业创新转型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

  另外从上海政府网获悉,根据协议,部市双方将围绕六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战略合作:一是建立协同区域创新体系,形成若干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二是建设“四新”经济产业基地新载体,推进实施工业强基专项行动;三是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创建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四是推动“互联网+”专项创新服务型制造,推进创意设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创新发展,促进产业深度融合;五是推进产业重大创新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六是推进上海市高端智库建设,促进科技创新与上海经济社会协调深度融合。

  通过深化部市合作,工信部与上海市将共同推进“四新”经济实践区建设、促进上海产业创新转型发展。力争到2020年,使上海在深入实施“两化”深度融合、增强产业创新动力、推进产业转型发展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把上海打造成为全国“四新”经济创新发展集聚地。A股中宝钢股份、上海汽车、申通地铁、振华港机等上市公司,涉及中国制造2025相关制造业务。

  发改委布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强调并非建“产业园”

  《第一财经日报》 2015年10月9日

  继贵州9月18日宣布启动全国第一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国家发改委正在选择一些区域,布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

  9月初,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将全面推进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

  近日,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解读《纲要》时,提出“将选择一些区域,组织实施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特别强调“试验区建设不是建产业园、建数据中心”,而是开展面向应用的数据交易市场试点,包括“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探索数据资源的定价机制,规范数据资源交易行为,建立大数据投融资体系”等。

  试验区“不是建产业园”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解读《纲要》时,重点回答了关于政府数据开放和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的问题。

  关于《纲要》一再提到的政府数据统一共享平台,负责人介绍,针对政府和公共部门“不愿开放、不敢开放、不会开放”数据的问题,相关工作主要有三方面部署,一是加强数据资源的国家统筹管理,优先开放相关领域数据,二是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实现最大程度开放,三是建立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和标准体系,实现统一开放。

  在《纲要》的具体落实上,国家发改委方面称,将选择一些区域,组织实施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国家发改委明确强调,试验区建设不只是建产业园、建数据中心,而是要充分依托已有设施资源,把现有的利用好,把新建的规划好,坚决杜绝盲目新建数据中心,避免造成资源空间的浪费损失。

  近年全国各地大数据产业园区规划一哄而上,数据中心建设遍地开花,闲置率一直饱受诟病。中国电子信息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所长安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政府不应该盲目夸大引入数据中心的作用,一些大数据企业在面对地方官员时,往往喜欢混淆大数据的概念。他认为,发展数据中心的关键是要以此为基础,引入高附加值的产业。

  国家发改委称,综合试验区应具备一定基础条件,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大数据产业发展支撑、数据应用创新和数据安全保障方面均有较好的基础,能够通过试验区建设,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另外国家将依托这些试验区,承接中央部门、其他地方的数据中心应用需求,有效控制新建数据中心,盘活存量资源,促进集聚发展。

  其次,通过试验区的先行先试,利用培育大数据交易等新方式,开展面向应用的数据交易市场试点,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探索数据资源的定价机制,规范数据资源交易行为,建立大数据投融资体系,激活数据资源潜在价值,促进形成新业态。

  贵州启动首个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验什么,怎么试验,以及从哪些方面着手,是各方关注的焦点。目前,贵州已经于9月18日宣布启动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记者从贵州方面获悉,试点内容已经有了初步轮廓。

  贵州方面介绍称,贵州将围绕数据从哪里来、数据放在哪里、数据谁来应用三个问题,重点打造大数据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层、系统平台层、云应用平台层、增值服务层、配套端产品层五个产业链层级。

  贵州还将重点打造大数据示范、集聚、应用、交易、金融服务、交流合作、创业创新等“七大平台”;全力实施数据资源汇聚、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综合治理示范提升、大数据便民惠民、大数据三大业态培育、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人才培养引进、大数据安全保障、大数据区域试点统筹发展“十大工程”。

  贵州试验区的目标,是要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成为全国数据汇聚应用新高地、综合治理示范区、产业发展集聚区、创业创新首选地、政策创新先行区。

  对于目前多地在探索大数据相关项目,业界对这些试点有肯定也有质疑。

  在记者近日参加的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上,一位熟悉地方试点的专家直言,“试点地区目前多是初步工作。对于实质性的试点探索等还没有深入开展。”

  所谓实质性的试点探索,多是指在交易、产品以及隐私规范等方面的探索。参与论坛的大多企业和学界人士都有一个共同观点,目前国内尚无一笔实质意义上的大数据交易。

  其它关于大数据产权、安全以及政府数据如何公开,政府数据公开是否收费等问题,学界、企业界以及参与制定政策的部委专家等,意见也多不统一,而这些恰是应该是地方试点探路的核心内容。

  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贵阳大数据交易正在与众多会员企业一道,共同合作研究、制定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大数据交易规则与标准,并发起成立中国大数据交易研究院,参与贵州试点建设。

  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试验方案获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5年10月14日

  10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了《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总体方案》。

  从国务院的批复看,《方案》为江苏在本轮深化改革中探索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指明了方向,指出了下一步的工作要求和目标,但从整体上看并未提供明显的利好政策。

  《方案》指出,苏州工业园要打造中国开发区的升级版,引领全国开发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积极辐射推广园区经验。

  同日,在新加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与新加坡副总理张志贤共同主持了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会议消息显示,苏州工业园将探索建立面向新加坡、辐射东盟乃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

  探索开放型经济的“新动力” 《方案》为苏州工业园区指出了三个目标:打造中国开发区的升级,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以及提升国际化开放合作水平。

  供职于海关系统的经济学博士后孙远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方案》为苏州工业园区以及整个江苏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指明了方向,最为突出的一个表象是,“如何更好将全球资源转为己用。”

  “因此,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国际话语权,逐步掌握对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认为,江苏要以整个工业园区为突破口,将全球价值链底部进行国际代工的角色,改造为在全球创新链中的中高端进行“创造”的分工角色,为国家争取核心利益。

  “苏州工业园区的功能和作用本来应该是复制开放发展模式、探索中国语境下的发展经验。自贸试验区出现后,因其开放创新程度更大,所以苏州工业园区的演变模式,应该逐步向对接和模拟TPP环境下的发展为主要任务。”刘志彪说。

  《方案》指出,利用外资方式将进一步创新,引导外资由成本取向转为市场、创新和高科技取向,促使产业链高端环节、研发和营销环节的进入,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销售、总部等职能,推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高端延伸。

  有受访学者指出,从现阶段的发展看,国家赋予了苏州工业园区“更好地践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也就表明了园区要在开放型经济上以及助推中国在国际上承担更重要的角色。

  “《方案》要求园区构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机制,我的理解是,这就倒逼江苏进行贸易领域的改革。”孙远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例如,将一直以来利用别人市场实现自己增长的单纯动力,改为重视自己的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也就是说,要率先破除一些自己可以掌控的省内市场的进入管制,使自己的开放程度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刘志彪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

  《方案》指出,在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中,依托中新合作优势,探索建立面向新加坡、辐射东盟的投资贸易平台,提升向东开放水平,加快辐射中亚的投资贸易平台,拓展向西开放通道等。

  倒逼园区行政体制改革 多位研读了《方案》的学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整体上看并未为苏州工业园区提供明显的最新的利好政策。

  刘志彪认为,苏州工业园区过去分享的一些国家政策,有些已近接近甚至超过自由贸易区,如金融业的开放方面,但是这些政策都是零星的,分散的,“现在则是一揽子的综合试验”。

  孙远东则认为,从《方案》给出的5大任务看,商务部和江苏省会在某些领域给予一些“简政放权”,以减免园区“跑部省”的时间,让园区享受到更多的权限。

  事实上,除却产业并不高端外,超过20年积累的外向型经济与省内产业联系不够紧密是江苏开放型经济中的最大“软肋”。

  也因此,在扩大内需中增强国内市场对高级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提高对全球创新资源的虹吸能力、集聚能力和配置能力,是江苏开放型经济中要重点率先突破的难题。

  “所以,在产业、国际化合作平台等方面的创新,都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刘志彪表示,要积极为对外经济工作的机制体制改革创造经验。

  《方案》将园区的行政体制转变放在醒目位置,要求在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和政府监督上率先做出改革,而部省给与支持与关照。

  《方案》指出,要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探索构建大规划建设、大经济发展、大文化管理、大行政执法、大市场监管等大部门制工作格局,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安徽建票据贴现中心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中国经济时报》 2015年9月30 日

  “越是经济形势不好,中小企业日子越不好过。企业在银行直接融资,基本上只能拿到票据,急需现金,又需要花一笔钱去贴现,加大企业负担。”9月25日,安徽智旭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闻杰拿着票据对记者感叹,资金面额小、开票银行规模小,小额票据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纸头”。

  为破解诸如智旭公司的融资难题,目前,安徽省出台政策,设立小额票据贴现中心,授权安徽农信社系统83家农商行与安徽本地城市商业银行——徽商银行在全省范围内的所有网点受理小额票据贴现业务,以破解中小企业贴现难、贴现贵问题。

  中小企业贴现难、贴现贵 根据安徽省中小企业局调研,今年上半年以来,安徽40%以上的中小企业收到银行承兑票据作为回款,与今年年初相比,企业收到的银行承兑票据在回款中的比例显著上升,在个别行业更是超过70%,这些票据基本上为100万元以下的小额票据。而为缓解资金压力,在收到票据的企业中,约1/3以上的企业希望通过票据贴现融通资金。但是,受成本、风险、管理和机制等因素制约,小额票据、小银行承兑票据贴现业务成为商业银行不愿接手的“烫手山芋”。

  “近年来,银行信贷额度趋紧,现金流紧张,中小企业持有大量小额票据,办理贴现获得资金逐渐成为中小企业获得现金的重要来源。但银行业机构对办理小额票据贴现业务积极性不高,小额票据贴现难、贴现利率高,企业资金占压量大、财务成本高。”这是安徽省经信委此前呈报给安徽省政府的调研专报上的开头。

  安徽省银监局一位处长对记者分析说,目前商业银行开展小额票据贴现业务的积极性不高有多种原因:一是银行成本的不经济,由于小额票据的贴现流程与大额票据完全一致,要经历开户、查询和验票等7大步骤,这与大额票据贴现的人力成本相同,因此无法调动银行开展小额票据业务的积极性。二是银行票据管理制度的制约,各商业银行对开票的承兑行设置了严格的资信评分等级,能入围的开票行数量有限,很多小银行开具的承兑汇票被排除在受理范围之外。同时对入围的开票行还有最高限额,部分城商行开具的承兑汇票往往因额度限制也无法受理。三是小额票据银行间流转不畅,作为调节信贷规模和存贷比的有效手段,商业银行往往在资金趋紧时,首先考虑在银行间市场操作票据转贴现业务,小额票据往往难以在银行间市场转贴现流转。四是小微企业的小额票据贴现风险相对较大,譬如小微企业持有的小额票据大多转让多手,票据出现瑕疵的概率相对较大。

  “所以,地方要想成立票据贴现中心,只能依靠本地银行,比如城商行和农商行。”安徽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刘成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为了让银行接手小额票据这个“烫手山芋”,实现“见票不拒”,安徽省经信委与省农信社、徽商银行合作,成立省小额票据贴现中心,为省内中小企业提供小额票据贴现服务,做到无瑕疵票据“见票不拒、来票必贴”。“因小额票据贴现难严重影响企业现金需求。小票在市场流通快,背书频次多,易产生不规范、假票、倒票,小票贴现难、贴现费率高,又增加了企业成本。”

  票据贴现中心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具体运作上,刘成全介绍说,一是突破授信承兑行约束机制,解决以往承兑行受限“不能贴”问题。由徽商银行单独设置“非授信承兑行专项额度”,可受理全国所有商业银行的票据,安徽省农信社将名单制管理逐步扩大到全国各类城商行、农商行。二是建立专项资金,解决以往银行贴现规模“不够贴”问题。徽商银行在全行票据贴现规模中切分不少于20亿元专项用于小额票据贴现,安徽省农信社指导地方农商行逐步扩大票据贴现规模。三是创新业务流程,解决以往小额票据“贴得慢”问题。徽商银行调整票据贴现流程,改造票据相关管理系统,安徽省农信社推动省农金票据二期业务系统上线,2家银行机构承诺在3个工作日内办结小额票据贴现。四是让利于企业,解决以往小额票据“贴得贵”问题。徽商银行制定票据贴现指导价和小额票据贴现价格浮动区间,安徽省农信社设定小额票据贴现利率上浮提示线,通过价格引导与适度调控,压低小额票据贴现利率。

  “安徽省小额票据贴现中心的建立,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现金周转压力,并为银行拓展低风险的中间业务,积累潜在客户群,同时带动市场鲶鱼效应,促进更多银行试水小票贴现,有力打击票据买卖。”刘成全说。

  据悉,目前,徽商银行和安徽农信社系统共83家分行已经在安徽省范围内的所有网点受理小额票据贴现业务,承诺优先安排资金,给予专项额度保障,绝不因票据面额小拒办贴现业务;并设置绿色通道,优化服务、简化流程,力争通过两年的时间,形成具有社会知名度和业界引领性的小额票据贴现经验,畅通小额票据贴现渠道,提升小额票据贴现能力,基本满足安徽全省中小微企业票据贴现需求。

  广东“互联网+”五年计划发布: 打造6个产值百亿智能制造集聚区

  搜狐 2015年10月2日

  9月28日,广东省政府网站对外发布《广东省“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2020年)》(简称《行动计划》)。

  未来5年,广东将分为2017年和2020年两个时间节点,发力“互联网创业创新体系建设、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和互联网应用与服务普及”三方面目标,到2020年成为全国互联网经济发展重要基地、网络民生应用服务示范区、网络创业创新集聚地。

  广东明确13项“互联网+”重点行动,并紧密结合自身产业特性和水平,突出先进制造、现代金融、现代商务和便捷通关等重中之重内容。

  其中,“互联网+先进制造”细分为工业设计、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管理服务和质量监督5个环节。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刘金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广东意在推动制造业全产业链拥抱“互联网+”,借此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产业链各环节的协作和横向的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将建国家互联网自主创新示范区 《行动计划》明确的13项重点行动为:互联网+创业创新、互联网+先进制造、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现代金融、互联网+现代物流、互联网+现代商务、互联网+现代交通、互联网+节能环保、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公共安全、互联网+惠民服务、互联网+便捷通关、互联网+城乡建设等。

  其中,“全面建成珠三角国家互联网自主创新示范区”被列为核心子目标之一,广东为此将完善互联网创业创新体系,包括建成互联网创新孵化基地10个,培育创新型互联网中小企业超过2000家,建成互联网经济创新示范区8个。

  同时,深度融合互联网与产业,形成产值规模超100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6个,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互联网骨干企业达10家;全面普及互联网应用与服务,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8万亿元,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7000亿元,云服务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网络贷款总额超过8000亿元。

  “互联网+创业”方面,广东提出,推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惠州、汕头、揭阳等市依托互联网产业优势,建设互联网创新园区和研究院,创建互联网经济创新示范区。“互联网+创新”方面,广东提出,运用互联网加快产业集群、专业镇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企业协同创新能力。

  “互联网+现代商务”方面,广东提出“互联网+跨境贸易”、“互联网+行业商务”、“互联网+商务创新”等内容,将加快广州、深圳、东莞、汕头、揭阳等国家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方面则提出,加快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汕头、云浮等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郑英隆对记者分析称,“互联网+行动”在激活大众创新创业热情,带动产业发展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有助于解决实体经济中,区域发展的平衡问题。广东提出建成珠三角国家互联网自主创新示范区,并布局一系列互联网经济创新示范区,实际上是在“互联网+”的风口下,构建一个统筹有序的创新创业发展格局,包括明确创新基础和主体。

  从工业设计入手 “互联网+先进制造”是广东《行动计划》的最大亮点之一。其目标是,到2020年底前将建成10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00家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工业互联网试点企业达300家,工业互联网全面深入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互联网+先进制造”有别于国家顶层设计文件中“协同制造”的表述,并且细分为工业设计、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管理服务和质量监督5个环节,这与广东制造业大省的身份不无关系。

  《行动计划》提出,广东将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互联网型工业设计中心。开展互联网工业设计创新示范试点。推动制造企业与电商企业开展新产品预售体验、消费行为分析,引导企业优化工业设计。此外,还将打造广州、深圳、佛山、惠州、东莞等网络化产品研发制造基地,培育发展粤东西北配套产业基地。发展高端智能装备和机器人,加快推进产品智能化改造,发展网络化产品,开发互联网智能产品,引导企业研发制造智慧型穿戴式产品。

  广东还将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开展智能制造示范,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重点将在汽车、石化、家电、服装、家具等行业开展机器人应用,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并在前述行业开展基于工业大数据的新一代商业智能应用试点,挖掘利用产品、运营和价值链等大数据,实现精准决策、管理与服务。

  刘金山认为,广东从工业设计入手,理念很新,起点颇高。广东提出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互联网型工业设计中心,今后可实现向全球引智,从产业链顶层来指导制造业的转型调整。“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在于利用互联网解决制造业过程中的知识和资源问题,“知识”包括技术和人才,“资源”就是资金和销售渠道,是对产业发展局限的破解。

  (以上信息经本刊编辑综合整理)

    
上两篇: 第六十六期专报信息
第六十六期专报信息
下两篇: 第六十五期专报信息
第六十四期专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