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前三季度宏观经济运行基本特征及四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预测
内容摘要:三季度,我国工业生产、投资、出口等主要指标明显放缓,但略好于预期,尤其是服务业继续保持回升态势,内外部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展望四季度,受到外需低迷、内需偏弱、市场信心不足、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仍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是,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逐步见效,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工业产成品库存已降至较低水平、以及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将有助于我国经济保持趋稳态势。初步预计,四季度我国经济将增长6.9%左右,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1.7%左右。
一、前三季度宏观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前三季度,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我国加大改革攻坚力度,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有效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宏观经济缓中趋稳,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活力动力继续增强,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1、传统制造业大幅萎缩,新兴业态快速成长
2015年以来,供给端分化态势明显,传统制造业延续大幅调整态势,新兴业态发展势头迅猛。工业制成品的国内外市场需求较弱,工业生产下行压力较大。1-9月,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同比增长6.2%,增幅同比放缓2.3个百分点。从实物量来看,发电量仅增长0.1%,粗钢、水泥、铁路货运量分别下跌2.1%、4.7%和10.9%(1-8月份数据)。但是,电动汽车、机器人、服务器、智能终端、高铁机车等新兴行业增速大多在40%以上。1-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2.0倍和2.3倍。服务业成为稳增长的主要力量,且呈逐季加快态势。1-9月服务业增长8.4%,增幅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分别增长8%、8.5%和8.6%。其中,金融业增长17%,同比加快8.8个百分点;网购活跃拉动快递行业猛增,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46%。
2、消费增速平稳,投资回落,出口下降
消费需求基本平稳。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0.5%,增幅同比放缓1.5个百分点;剔除物价后实际增长10.5%,增幅回落0.3个百分点。新业态和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长较快。1-9月,网上零售增长36.2%,通讯器材类商品增长35.8%。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月回落。1-9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增幅同比回落5.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分别增长18.0%、8.3%和2.6%,同比分别回落2.6、5.5和9.9个百分点。出口明显弱于预期。1-9月,进口、出口分别下降15.3%和1.9%,增幅同比分别回落16.6和7个百分点,但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分别为-4.2%和-0.7%。
3、消费价格温和,工业品价格深度下跌,房价反弹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经济下行、初级产品价格走低等因素导致我国经济面临通货紧缩压力,但肉禽、蔬菜等食品以及服务价格支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月,CPI上涨1.4%,涨幅同比回落0.7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走低。国内外工业品需求严重不足以及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工业品价格深度下跌。1-9月,PPI下跌5.0%,跌幅同比加深了3.4个百分点,已经连续43个月下跌。房产价格实现快速反弹。1-9月,商品房价格同比上涨7.3%,去年同期为下跌0.3%。
4、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就业质量有所下降
尽管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商事制度改革推进,经济发展支撑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1-9月份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066万人,虽然同比减少16万人,但已经完成全年预期目标,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2%左右。但同时要注意到,部分老工业基地、资源型省份、重点群体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非全日制、短期、兼职、待岗等就业方式增多,就业质量有所下降。
5、经济结构升级优化,增长动力有序转换
经济结构调整有序推进,结构性改革促进了增长动力的转换接续。一是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服务业主导趋势进一步显现。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1.4%,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同时,工业内部结构加快调整,传统制造业面临巨大转型压力,而高技术产业增长10.4%,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高出4.2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终端、轨道交通设备等产品的产量实现两位数甚至成倍增长。二是需求结构继续改善,消费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1-9月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58.4%,比资本形成高出15个百分点。网络零售等新型消费模式实现迅猛增长,旅游、信息、文化、健康等服务消费持续升温。三是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经济发展进一步惠及居民。1-9月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9.2%,高于公共财政收入(7.6%,同口径为5.4%)和工业企业利润(-1.9%),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提高;同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明显快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6.8%的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缩小。四是区域发展“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统筹推进,一批新的增长极、增长带正在逐步形成。五是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1-9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7%,为顺利完成“十二五”能源消耗强度规划指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当前国内经济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经济运行中结构性和周期性问题仍突出,产能过剩矛盾不断积累,经济风险开始显性化,市场预期有所恶化,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拉动的边际作用下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1、产能过剩与部分领域供给不足的矛盾并存
受前期产能扩张过快、外需持续低迷、以及国内需求结构从以住、行为主逐步转向以服务业为主,传统商品需求萎缩,与之对应的产业产能出现相对过剩,有的甚至绝对过剩。与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不同,那时产能过剩主要是需求不足引发的,反映在1998年至2002年包括居民消费价格在内的价格全面下跌。本轮价格调整主要反映在工业品价格持续大幅度下跌,表明产能过剩主要不是需求不足引发的,而是结构调整缓慢和改革滞后的结果。与此同时,电信、金融、教育、文化、养老、体育等领域被严重垄断或管制,阻碍了社会资本的进入,导致这些领域供给严重不足,价格过高。
2、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期
经过十余年井喷式增长后,我国商品房存量已大幅度增加,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趋势性下跌和周期性减速的双重调整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和房地产周期变化规律,房地产调整期一般需要3-5年,考虑到2014年已经开始调整,房地产低迷至少还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一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由“供不应求、总体偏紧”的状态转向“供过于求、总体偏松”的状态。2013年我国城镇户均住宅已经超过1.05套,基本达到住房需求的峰值,因此目前住房需求动力大为减弱。二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总体形势变化,居民的资产配置也发生改变。由于投资房地产的预期收益下降,居民的资产配置开始从房地产更多地转向股权、期权投资等领域。三是房地产市场仍然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压力,城市间的分化更加明显。一、二线城市由于不断有新增外来人口流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去库存”的压力相对较小,而其余城市房地产市场则陷入停滞状态。四是房地产市场价格仍然偏高。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未来我国住房市场的刚性需求将减少,近期出台的房地产刺激政策无法改变这一长期趋势,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居高不下更加抑制了广大中低收入人群刚性需求的释放。
3、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下降
过去地方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土地出让、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融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产能投资。地方政府融资配合财政支出,也放大了财政政策的作用。但地方政府的融资模式也导致了产能过剩、房地产价格泡沫和地方政府债务的不断累积,2014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已快速上升至24万亿元。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地方政府融资不断规范和土地出让收入减慢等原因,地方政府出现了不会干、不愿干、不敢干、不能干的现象,政策执行力下降。
4、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虽然今年以来政府数次降息降准、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旨在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然而成效并不显著,尤其是对小微企业而言融资成本并未降低。审计署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在抽查的广东和吉林30户小微企业84笔银行贷款之中,个别企业从商业银行贷款当年的实际成本达到12.5%,山东省小微企业从小额贷款公司取得的贷款综合成本最高达到30%。这主要是由于相对大企业而言,小微企业的信用程度相对较低,可抵押的资产相对较少,因此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即使同意贷款,许多商业银行也对小微企业设置了最低贷款额起点和贷款转存等诸多附加条件。并且,企业除了需要承担利息成本之外,还需要承担诸如评估费、保费、顾问费等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
5、金融风险累积上升并显性化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本收益降低,各类隐性的风险开始逐步暴露出来。主要问题包括: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的投资回报降低甚至出现大规模亏损,由此将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诱发财务风险并传导至金融市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缩减,地方政府性债务偿还问题影响银行等金融系统稳定;企业经营困难和房地产市场趋缓,引发银行贷款坏账率上升和影子银行风险增加,使得宏观经济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不断加大。
6、需求管理政策效果减弱
产能过剩行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预算软约束部门的资金需求拉高了资金成本,违约风险上升导致金融机构流动性偏好提高,货币市场短期利率水平波动不能有效传导到资本市场,货币政策效应较差。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不足以及产能过剩导致投资乘数减小,扩张性财政支出政策效果减弱。
三、四季度宏观经济走势预测
1、宏观经济将保持趋稳态势
展望四季度,工业结构调整的阵痛还在持续,新兴产业发展短期内还不足以抵消传统产业收缩的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大致维持在目前较低水平。服务业整体发展势头较好。9月份邮政业、住宿业、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荣枯临界点,持续处于扩张区间。快递、旅游休闲、金融等服务业快速增长,房地产业保持回暖态势,服务业总体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总体来看,在外需低迷、内需偏弱、市场信心不足等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仍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逐步见效,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工业产成品库存已较低,以及低基数等因素作用下,我国经济有望保持基本平稳态势,预计四季度GDP将增长6.9%左右。
2、固定资产投资有望回稳
投资是决定当前经济走势的关键。制约四季度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有:(1)前期财政资金下达速度加快,影响四季度财政扩张效应?2015年财政政策执行力度明显强于往年水平,1-9月财政盈余同比减少了8973亿元,全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上半年就已经基本下达完毕。( 2)企业投资意愿不足。受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各类要素成本不断攀升、环保约束压力逐渐加大、PPI持续走低等因素影响,企业扩大生产的意愿有所减弱,投资观望情绪加重。(3)房地产市场库存仍然较高。尽管二季度以来商品房销售持续回暖,量价齐升,但受制于库存基数较大,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化压力较大,房地产投资增速一路下行,8、9月份当月增速连续为负。库存高企压制着房地产投资意愿,土地购置面积、房屋新开工面积等先行指标双双深度下滑,房地产投资难有明显改善。但是,近期出台的促投资政策力度较大,有望支撑投资保持稳定增长:(1)调低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将大幅降低投资门槛,提高企业投资能力,促进相应投资项目落地施工。(2)专项建设基金迅速投放,通过直接注入项目资本金,支持年内施工建设的重大交通、水利等基建项目。(3)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范围,将提高轻工、纺织、机械、汽车等四个领域重点行业的新增投资意愿。( 4)降低企业债发行门槛。国家降低企业债发行门槛,允许借新还旧,简化审核审批程序,扩大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出台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养老产业、城市停车场等专项债券发行指引,加大企业债券融资的支持力度。总体来看,我国投资增速有望逐步企稳,预计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9.5%左右,全年增长10%左右。
3、消费需求将小幅回升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属于比较稳定的因素,发挥着经济“压舱石”的基础作用。四季度消费市场有望继续企稳回升。一是就业稳定和居民收入增加筑实了消费基础。二是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每年将新增1300万左右城镇人口,由此释放出的消费能力巨大。三是新兴消费模式和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四是稳定住房消费、汽车消费等利好政策释放效应。五是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将有所提升。但是,综合考虑汽车、石油及制品类两大消费龙头市场调整,股市财富效应明显消退等因素,预计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1%左右,全年增长10.6%左右。
4、外贸出口持续低迷
当前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不容乐观,存在很多不确定性。10月份IMF《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将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3.3%下调至3.1%。
9月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4,位于今年以来的最低位。制造业PMI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也仅为47.9,企业出口信心明显不足。但是,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所贬值等,有助于支持外贸增长。预计四季度出口将微降0.6%左右。
5、物价水平继续分化态势
从工业品价格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位震荡,输入性通缩压力较大。我国工业供给能力充足,部分领域产能过剩问题仍比较突出,工业品价格仍将延续下降态势。从服务价格看,理顺资源价格机制、公共服务价格改革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将推动服务价格持续上涨。从食品价格看,我国粮价基本稳定并且高于国际价格,进一步上涨空间较为有限;生猪存栏规模有所提升,主要饲料玉米价格下跌,猪肉价格将逐步趋稳。总体来看,我国物价总水平延续偏弱态势,存在一定的通缩风险。预计四季度CPI将上涨1.7%左右,PPI将下跌5.1%左右;全年CPI将上涨1.5%左右,PPI将下跌5.0%左右。必须强调的是,居民消费价格的回升并不是因经济转暖带来的,而是由猪肉和蔬菜等食品价格上涨推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