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经济展望及政策建议
内容摘要: 2015年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形势,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稳增长、防风险的调控政策,我国经济运行保持缓中趋稳、缓中有进的态势,经济增长基本在预期目标范围内,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展望2016年,我国经济运行中结构性问题突出,产能过剩矛盾依然严重、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下降、企业经营困难、金融风险开始显性化、宏观调控政策边际效应下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全面深化改革将继续释放经济内在增长动力,双创、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举措将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及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我国经济增速将稳中缓降。建议经济工作总基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兼顾稳定经济增长和防范经济风险。
一、2015年经济形势基本特征及全年预测
2015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困难和挑战增多。我国加大改革攻坚力度,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有效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宏观经济缓中趋稳,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活力动力继续增强,经济发展有缓有进。
(一)传统制造业大幅萎缩,新兴业态快速成长
2015年以来,供给端分化态势明显,传统制造业延续大幅调整态势,新兴业态生产势头迅猛。工业制成品的国内外市场需求较弱,工业生产下行压力较大。1-9月,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同比增长6.2%,增幅同比放缓2.3个百分点。从实物量来看,发电量仅增长0.1%,粗钢、水泥、铁路货运量分别下跌2.1%、4.7%和10.9%。但是,电动汽车、机器人、服务器、智能终端、高铁机车等新兴行业增速大多在40%以上。1-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2.0倍和2.3倍。服务业成为稳增长的主要力量,且呈逐季加快态势。1-9月服务业增长8.4%,增幅同比加快0.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分别增长8.0%、8.5%和8.6%。1-9月金融业增长17.0%,同比加快8.8个百分点;网购活跃拉动快递行业猛增,快递业务量增长46.0%。
(二)消费增速平稳,投资增速回落,出口下降
消费需求基本平稳。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0.5%,增幅同比放缓1.5个百分点;剔除物价后实际增长10.5%,增幅回落0.3个百分点。新业态和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长较快。1-9月,网上零售增长36.2%,通讯器材类商品增长35.8%。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月回落。1-9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同比回落5.8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分别增长18.0%、8.3%和2.6%,增速同比分别回落2.6、5.5和9.9个百分点。出口明显弱于预期。1-9月,进口、出口分别下降15.3%和1.9%,同比分别回落16.6和7个百分点,但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分别为-4.2%和-0.7%。
(三)消费价格温和,工业品价格深度下跌,房价反弹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经济下行、初级产品价格走低等因素导致我国经济面临通货紧缩压力,但是肉禽、蔬菜等食品以及服务价格支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月,CPI上涨1.4%,涨幅同比回落0.7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走低。国内外工业品需求严重不足及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工业品价格深度下跌。1-9月,PPI下跌5.0%,跌幅同比加深了3.4个百分点,已经连续43个月下跌。房产价格实现快速反弹。1-9月,全国商品房价格同比上涨7.3%,去年同期为下跌0.3%。
(四)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就业质量有所下降
尽管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商事制度改革推进,经济发展支撑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1-9月份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066万人,同比减少16万人,但已完成全年预期目标,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2%左右。但同时要注意到,部分老工业基地、资源型省份、重点群体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非全日制、短期、兼职、待岗等就业方式增多,就业质量有所下降。
(五)经济结构升级优化,增长动力有序转换
经济结构调整有序推进,结构性改革促进了增长动力的转换接续。一是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服务业主导趋势进一步显现。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1.4%,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同时,工业内部结构加快调整,传统制造业面临巨大转型压力,而高技术产业增长10.4%,比整体工业增速高出4.2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终端、轨道交通设备等产品的产量实现两位数甚至成倍增长。二是需求结构继续改善,消费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1-9月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58.4%,比资本形成高出15个百分点。网络零售等新型消费模式实现迅猛增长,旅游、信息、文化、健康等服务消费持续升温。三是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经济发展进一步惠及居民。1-9月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9.2%,高于公共财政收入(7.6%)和工业企业利润(-1.9%)增幅,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提高;同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明显快于城镇居民6.8%的实际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缩小。四是区域发展“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统筹推进,一批新的增长极、增长带正在逐步形成。五是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1-9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7%,为顺利完成“十二五”能源消耗强度规划指标打下坚实基础。
(六)全年预期增长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受到外需低迷、内需偏弱、市场信心不足、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仍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是,去年下半年基数较低,部分改革措施逐步显效,加强重大建设项目资金保障和促进释放消费潜力等措施,有助于我国经济保持小幅趋稳态势。初步预计,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6.9%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左右,年初预期的调控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二、2016年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及趋势展望
(一)国际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多变
展望2016年,世界经济仍将延续温和低速增长态势,国际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多变。IMF秋季报告预计,2016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6%。发达国家保持温和复苏态势,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仍存下行压力;全球贸易略有改观,但增速仍然较低;美联储货币政策将逐步回归正常化,但欧元区和日本仍将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全球金融动荡和风险加大;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中低位徘徊,地缘政治及突发事件将会推动价格剧烈震荡;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TPP)达成,各国政策博弈加剧。
1、发达国家温和复苏,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仍存下行压力
美国经济增长基础相对稳固。IMF预计,2015和2016年美国经济将增长2.6%和2.8%。欧元区经济将保持温和增长。IMF预计,2015和2016年欧元区经济将增长1.5%和1.6%。日本经济将出现小幅回暖。IMF预计,2015和2016年日本经济将增长0.6%和1.0%。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压力仍较大。IMF预计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2015和2016年经济将增长4%和4.5%。
2、全球贸易略有改观,但增速仍然较低
考察本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的关系可以看出,在经济繁荣期,世界贸易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但在经济衰退期,世界贸易则以更低速度增长甚至出现下跌。IMF预计,2015年全球贸易增速仅仅高于经济增速0.1个百分点,2016年全球贸易将增长4.5%。考虑到IMF秋季报告总是高估贸易增速,这一预测可能较难实现,预计2016年世界贸易将略高于经济增速。
贸易增速下降并低于经济增速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经济低迷时期投资增长回落幅度远远高于GDP,投资回落直接导致投资品的国际贸易减速。二是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替代部分进口。三是在经济疲软的背景下,一些国家为维护本国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采取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方式。四是地缘政治导致的经济制裁的影响。五是价格因素。经济低迷时期商品出口价格回落导致贸易额大幅缩水。
3、全球货币政策分化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大
美联储加息意味美国经济复苏力度较强,有助于提升全球投资者的信心。但欧元区、日本以及其他大多数国家仍将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出现严重分化。美联储加息将不可避免地对世界经济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一方面可能引发新一轮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动荡,另一方面将会打压大宗商品价格,对资源输出国造成较大负面冲击,但也会进一步降低欧洲、日本以及印度等资源输入国的进口成本。
4、大宗商品价格中低位徘徊,地缘政治及突发事件将会推动价格波动加大
展望2016年,全球大宗初级产品仍将供过于求,美元进入升值周期,受供求法则和美元计价等因素的影响,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将处于中低位徘徊状态。乌克兰和中东局势等地缘政治因素也会加剧大宗初级产品价格的震荡和未来走势的不确定性。
5、TPP最终协议达成,国内国际政策博弈加剧
10月5日,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12国宣布,正式达成历史上最大的区域贸易协定一一《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本质上TPP是美国主导下试图建立新的高标准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TPP涉及所有商品和服务贸易、投资、以及政府采购、国有企业、知识产权、劳工、环境标准、生物多样性乃至反腐等领域。预计TPP最终协议的正式签署还需要一年左右时间,可能在2017年前后正式生效实施。TPP将会带动投资和贸易转移的预期效应对我国有一定影响。在TPP谈判的过程中,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推进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TPP协定初步达成表明当前各国政策博弈趋于加剧。
6、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发达国家经济温和复苏有助于稳定我国出口,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有利于降低我国进口成本,但美国加息、TPP等因素对我国将形成较大冲击。一是可能导致我国资本外流,加剧金融市场动荡。二是中国企业将加速海外布局,一方面暂停在国内的投资,另一方面将现有产能转移到TPP成员国或其他地区,如果这一现象在短期内形成连锁效应,则会导致就业市场出现较大问题,农民工返乡可能再现。三是价格的回落可能导致前几年到海外投资的能源资源类企业难以获取预
期投资回报,同时需要承担巨额财务费用。四是我国商品出口将受到更多约束,出口及相关企业将受到直接或间接冲击。
(二)当前国内经济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我国经济运行中结构性和周期性问题仍非常严重,产能过剩的矛盾不断积累,经济风险开始显性化,市场预期有所恶化,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拉动的边际作用下降,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很大。
1、严重产能过剩与部分领域供给不足的矛盾并存
受前期产能扩张过快、外需持续低迷以及国内需求增长从以住、行为主逐步转向以服务业为主,传统商品需求萎缩,与之对应的产业产能出现相对过剩,有的甚至绝对过剩。与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不同,那时产能过剩主要是需求不足引发的,反映在1998年至2002年包括居民消费价格在内的价格全面下跌。本轮价格调整主要反映在工业品价格持续大幅度下跌上,表明产能过剩主要不是需求不足引发的,而是结构调整缓慢和改革滞后的结果。与此同时,电信、金融、教育、文化、养老、体育等领域被严重垄断或管制,阻碍了社会资本的进入,导致这些领域供给严重不足,价格过高;部分品牌商品大规模海外购买形成一大经济奇观。
2、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期
经过十余年井喷式增长后,我国商品房存量已大幅度增加,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趋势性下跌和周期性减速的双重调整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和房地产周期变化规律,房地产调整期一般需要3-5年,考虑到2014年已经开始调整,房地产低迷至少还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一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由“供不应求、总体偏紧”的状态转向“供过于求、总体偏松”的状态。2013年我国城镇户均住宅已经超过1.05套,基本达到住房需求的峰值,因此目前住房需求动力大为减弱。二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总体形势变化,居民的资产配置也发生改变。由于投资房地产的预期收益下降,居民的资产配置开始更多地转向股权、期权投资等领域。三是房地产市场仍然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压力,城市间的分化更加明显。一、二线城市由于不断有新增外来人口流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库存压力相对较小,而其余城市房地产市场则有较大库存压力。四是房地产市场价格仍然偏高。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未来我国住房市场的刚性需求将减少,近期出台的房地产刺激政策无法改变这一长期趋势,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居高不下更加抑制了广大中低收入人群刚性需求的释放。
3、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下降
过去地方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土地出让、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融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地方政府融资配合财政支出,放大了财政政策的作用。但地方政府的融资模式也加大了产能过剩、房地产价格泡沫和地方政府债务的不断累积,2014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已快速上升至24万亿元。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由于地方政府融资的不断规范和土地出让收入减慢等原因,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投资政策执行力下降。
4、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虽然今年以来政府数次降息降准、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旨在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然而成效并不显著,尤其是对小微企业而言融资成本并未降低。审计署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在抽查的广东和吉林30户小微企业84笔银行贷款中,个别企业从商业银行贷款的实际成本达到12.5%,山东省小微企业从小额贷款公司取得的贷款综合成本最高达到30%。主要原因是小微企业的信用程度相对大企业较低,可抵押的资产相对较少,因此金融机构不愿意给小微企业贷款,即使同意贷款,也对小微企业设置最低贷款额起点和贷款转存等诸多附加条件。并且,企业除了需要承担利息成本之外,还需要承担诸如评估费、担保费、顾问费等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
5、金融风险累积上升并显性化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本收益降低,各类隐性的风险开始逐步暴露出来。主要问题包括: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的投资回报降低甚至出现大规模亏损,由此将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诱发财务风险并传导至金融市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缩减,而地方政府债务陆续进入偿还期,可能危及银行等金融系统稳定;企业经营困难和房地产市场调整,引发银行贷款坏账率上升和影子银行风险增加,使得宏观经济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不断加大。
6、需求管理政策效果减弱
前期产能过剩行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需求拉高了资金成本,使违约风险上升,又导致金融机构对外借贷趋于谨慎,使货币市场短期利率波动不能有效传导到资本市场,货币政策效应较差。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不足,加上产能过剩使投资乘数减小,使扩张性财政支出政策效果减弱。
上述问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会使“债务一通缩”效应一步步恶化,可能引发2016年经济再次下行。所谓“债务一通缩”是指经济在某个时点处于“过度负债”的状态,引发债务清偿,引致资产价格下跌和负债率上升,相应的货币供给收缩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并导致价格水平下降和实际利率上升,这会引发悲观情绪和信心丧失,影响经济发展。
(三)我国仍具备保持稳定增长的基本条件
1、发展动力加快培育,引领经济平稳增长
一是创业创新亮点纷呈。大力推进双创的若干政策措施逐步落实,“互联网+”向更广阔领域拓展,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能。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日均新增超过1万家。二是新兴行业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收入和利润保持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电视、轨道交通设备等高科技产品生产增势喜人。三是创新驱动日益增强。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快速增长,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日益增强。
2、市场活力不断释放,激发经济平稳增长
随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以及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政府服务成本有所降低,市场活力逐步提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增强。已取消和下放多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商事制度改革;清理规范中介服务,除特殊需要并有法律依据外,全面取消强制性中介服务;政府定价项目大幅减少,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
3、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支撑经济平稳增长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服务业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升,成为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同时工业内部结构加快调整,传统产业中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逐步退出市场,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二是需求结构继续改善。网络零售等新型消费模式迅猛增长,旅游、信息、文化、健康等服务消费持续升温。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投资在增速放缓的同时实现结构优化,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投资均快于一般制造业投资,更快于高耗能行业投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规模显著加大。三是新的增长极、增长带逐步形成。区域发展“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统筹推进,国家级新区、产业转移示范区一等新引擎、新载体、新样板作用突出。东部地区部分经济发达省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较好进展,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增强。随着消费、服务业等慢变量成为主导,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会有所收窄。
4、宏观调控精准发力,护航经济平稳增长
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宏观调控将更加强调预调微调和精准发力,着力扩内需、稳外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二是加大促投资力度,注重以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促进传统引擎升级。着力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集中力量推进重大工程包建设。通过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大幅减少前置审批事项,创新企业债券品种,投放专项建设基金,调低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等方式,支持鼓励有效投资。三是不断改善消费能力和消费环境,注重释放消费潜力。通过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等,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加快推进重大消费工程,努力扩大信息消费,鼓励绿色消费,加快宽带、城市停车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建设,稳定住房消费,支持汽车消费,鼓励旅游休闲、文化教育、养老健康等消费。积极发展信用消费,降低部分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丰富国内消费者购物选择。四是深入挖掘外贸发展潜力,注重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外贸出口,努力保持我国国际市场份额。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鼓励企业开拓沿线国家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在巩固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的同时,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大力发展新型贸易方式,实施鼓励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等新型贸易模式发展的政策。
5、长期向好基本面牢固,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回旋余地和韧性都比较大,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备较强支撑。总体来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还处在深入推进阶段,经济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一是区域发展的空间广阔。我国区域发展呈现阶梯型,东中西部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随着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向中西部延伸,区域间要素流动将更加便捷,东中西部的比较优势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二是新型城镇化孕育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新型城镇化具有综合性强、产业间关联效应明显、生产要素集中集聚等特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新型城镇化将通过市民化、城乡协调发展激发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三是生产的综合优势较强。我国物质技术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整,国民储蓄率较高,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具有资金、劳动、科技等生产要素组合的综合优势。
三、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和目标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2016年,国内外发展环境仍然错综复杂,一些领域困难和风险还在加大,经济向好的基础不牢、势头尚弱。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依然温和复苏,同时又面临新的不确定因素,不利影响可能有所上升。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改革的全面推开其红利不断释放,但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工业领域价格和企业效益低迷,新旧增长动力接替尚需时日。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将呈现出小幅缓降态势,初步预计,2016年我国GDP将增长6.5%左右,CPI将上涨1.5%左右。
(一)固定资产投资将稳中略降
稳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2016年支撑投资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一是作为“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规划中的重大建设项目将逐步启动。二是调低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将大幅降低投资门槛,提高投资能力,促进相应投资项目落地。三是专项建设基金投放,通过直接注入项目资本金,支持重大交通、水利等基建项目。四是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范围,将提高轻工、纺织、机械、汽车等四个重点行业的新增投资意愿。五是国家降低企业债发行门槛,允许借新还旧,简化审批程序,扩大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一是企业投资意愿不足。受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各类要素成本不断攀升、环保约束压力逐渐加大、工业品价格持续走低等因素影响,企业盈利能力不足,扩大投资的意愿有所减弱。二是实体经济信贷投放仍然比较低迷。受不良贷款上升以及缺乏好投资项目影响,银行惜贷慎贷现象比较明显,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三是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加大,偿债规模较大、土地收入及融资平台融资能力受限、PPP模式实质性进展较慢等因素抑制基建项目建设。总体来看,我国投资增速将呈现稳中略降的态势,预计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9%左右。
(二)消费需求将基本稳定
消费需求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基础。2016年推动消费增长的有利因素:一是就业稳定和居民收入增加,夯实了消费基础。尽管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下行态势,但是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就业保持基本稳定,居民收入以高于经济增速的水平增加。二是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每年将新增1300万左右人进城工作和生活,由此释放出新增消费潜力。三是电商网购等新型消费模式,有助于降低流通费用和交易成本。四是旅游、休闲、文化等新兴消费模式和消费热点继续升温。五是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上调等消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但是,经济降温消费者信心减弱、汽车和住房两大消费龙头降温、诚信体系不健全、假冒伪劣等问题将抑制消费增长。总体来看,我国消费需求将保持基本稳定,预计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0.5%左右。
(三)外贸进出口增速小幅反弹
当前,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国内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升值等因素,使我国出口已经告别过去的“高增长”时代,出现了减速换挡的阶段性变化,未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将接近甚至会略低于国际贸易的平均水平。展望2016年,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外部需求依然相对疲软,TPP预期效应会带来一定的贸易转移,贸易保护主义始终存在。但是,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次性贬值等因素有助于稳定外贸增长。从进口来看,尽管国内需求可能会继续放缓,但进口价格指数会出现明显反弹。预计2016年我国出口将微增1.5%左右,进口将增长2%。
(四)物价水平继续分化态势
2016年,连续降息降准等措施使得货币流动性趋于宽松,有助于遏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一步走低;劳动力成本呈现出刚性上涨态势,服务价格稳中趋升;2016年全面推进各领域价格改革,将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价格上涨空间;肉禽和蔬菜等食品价格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是,社会总供求关系仍然宽松,抑制后期物价上涨;宏观经济继续降温,居民通胀预期有所减弱;国内粮价基本稳定并且高于国际价格,进一步上涨空间较为有限。从工业品价格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下跌空间缩小,初级产品进口价格趋稳;我国工业供给能力充足,部分领域产能过剩问题仍比较突出,工业品价格仍难以明显回升。总体来看,我国物价总水平依然呈分化态势,居民消费价格将温和上涨,工业品价格继续下跌,但跌幅有望收窄。预计2016年CPI将上涨1.5%左右,PPI将下跌3.5%左右。
(五)2016年预期调控目标
化解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两个思路:
一个思路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这需要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金融、财税、土地等领域的改革,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为宏观调控政策发挥更好的作用奠定好微观经济基础。这一思路有可能导致短期经济下滑、失业增加、局部金融风险暴露,但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我国也有条件通过存量资产的重置,发掘经济增长潜力。只要我国加快国企、金融、财税、土地等领域的改革,发展好资本和土地等要素市场,政府和企业的负债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转化为居民和民营企业的资产,政府负债和企业高杠杆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潜在的金融风险可以化解。
另一个思路是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主基调,注重“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平衡,采取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2011年以来的这一思路,保持了经济发展、就业和社会大局的基本稳定,经济结构调整也有所进展。但“多个宏观调控目标、多项调控政策”并行的局面,也导致经济运行出现了上述提到的诸多问题,引发市场悲观情绪和预期。
实际上,我国经济发展仍有潜力、余地和韧性,只要加快结构调整,仍能保持中高速增长。经过3 0年多年的发展,我国物质技术基础日益增强,产业体系完整,国民储蓄率即便逐年小幅回落,但仍显著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水平,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具有资金、劳动、科技等生产要素组合的综合优势。国内市场规模巨大,扩大内需有潜力。近几年,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工收入增速明显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为加快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宏观政策仍有运用空间,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余额均处于安全线内,并远低于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较高,基准利率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有足够多调节流动性的手段和工具。
考虑需要和可能,建议把2015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6.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这样的目标确定,能较好地处理调结构和稳增长的关系,较好地协调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的关系,较好地处理发展、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四、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建议2016年经济工作总基调设定为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兼顾稳定经济增长和防范经济风险,加大改革力度,激活市场活力,实现增加有效供给和刺激有效需求双轮驱动。为此,要实行有利于加快结构调整和供给管理的调控政策和改革举措。
(一)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辅之以环保、技术等标准,推进企业破产和兼并重组。加快落实税制改革政策,完成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放松对银行业的准入管制,加快完善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全面落实水、电、油、气、运等资源和基础产品价格改革方案,通过价格杠杆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
(二)以减税和增加社会保障为重点,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是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建议将赤字率控制在2.8%左右。二是全面实施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的财税政策。加快推进全面营改增,将不动产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尽快在国内流量较大机场增设入境口岸免税店;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项;对国家引导发展的行业和小微企业全面减税。三是加大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力度,扩大省级政府一般债务发债规模。加快城乡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四是加大对重点项目和新兴产业支持力度。以更加积极有效的办法在卫生、教育、养老、旅游等民生领域大力推广PPP项目。五是加大失业保险和低收入群体的支出力度,托住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底线。
(三)加大“调结构”的支持力度,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微刺激”取向,为结构调整创造偏中性的资金环境。建议2016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2万亿元左右,M2增长13%左右,继续择机降准,引导全社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二是稳定股票市场预期和信心,相关部门要及时向市场传递准确政策信号,不能让市场随意猜测政府的意图,尽快恢复股市的融资功能。三是加强定向降准、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 PSL)和信贷质押再贷款等基础货币投放工具和定向调控手段的运用,在保证社会流动性平稳合理增长。四是推动资产证券化,拓展融资渠道,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解决长期资金筹集问题,增加金融机构化解风险手段。五是密切观察国际金融形势变化及中美货币政策背向而行的影响,防范外汇市场剧烈波动和跨境资金大规模外流风险。
(四)下决心处置过剩产能,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加强政策的协调力度,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完善淘汰落后产能的指标体系,更好发挥能耗、排放、质量等标准在淘汰落后产能中的作用;破除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尽快明确早期收获项目清单和远景项目清单,滚动实施并推动项目落地;做好产业接续和下岗人员安置工作,必要时进行紧急救助。二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推进政府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为创业、创新营造更好环境;支持区域性资本市场发展,如新三板、担保、众筹等新业态;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措施;完善设备加速折旧等政策,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试点政策扩大到所有科技园区和科教单位。三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增加有效供给。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发展先进制造业,力争在更多核心技术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并实现产业化。
(五)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促进消费需求稳定增长
一是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向居民部门更大倾斜。二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强社保托底力度。三是促进消费金融发展,增强居民跨期消费能力。四是大力培育新兴消费发展。
(六)促进投资稳定增长,优化投资结构
一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保障重大项目的资金供应,及时为重点项目建设办理用地手续。二是用好政府投资。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带动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实施降税清费。完善研发费用计核办法,扩大企业研发费用扣除范围。减免涉及小微企业的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取缔乱收费。四是将PPP落到实处。建立地方政府履约约束机制,提高地方政府信用,推动PPP政策落实。五是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取消和下放投资审批权限,切实解决前置手续繁杂、效率低下、收费不合理等问题。彻底清理审批事项互为前置、互相掣肘的情况。
(七)扩大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稳定外贸进出口
一是扩大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市场准入,推广上海自由贸易区有效做法,加强多边双边合作,推动与相关国家的自贸区谈判进程。二是重视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支持重点领域如钢铁、水泥等行业大型企业走出去承揽海外工程与投资建厂;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与周边国家产能合作项目,以轨道交通、电力、资源开发等为重点,对主要相关国际产能合作项目予以支持。三是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鼓励有实力的电商走出去,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与营销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全球的电子商务网络体系;通过税收和信贷优惠,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跨境电子商务拓展国际市场;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监管,推进跨境电子商务通关、商检、结汇、退税等环节“单一窗口”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四是积极扩大进口。通过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等措施,扩大特殊消费品进口,减少海外代购行为;抓住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有利时机,扩大战略性产品进口,适当增加战略储备。
(八)完善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为提质增效创造良好的价格环境
一是建议将2015年物价调控目标定为3%,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的空间。二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要求,认真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改革实施方案。三是实行差别化电价水价政策,加快征收资源税和环境保护税,通过价格和税收抑制产能过剩和高污染行业的盲目发展。(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课题组)